全部商品分类
国产圆珠笔头这样“炼”成

三目商城_办公用品_成都办公用品_四川文具批发_成都数码配件_文具派送_复印纸批发 / 2015-07-20

  曾经,珠三角被称作“世界工厂”,如今,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倒逼着珠三角经济转向创新驱动。昨天,在今年政协大会中唯一一场关于“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广东制造业创新发展”座谈会以及各党派界别的分组讨论中,政协委员们纷纷为实体经济支招,讲述了广东制造业的创新突围之路。

  文/广州日报记者 申卉、全杰、廖靖文、梁超仪、肖桂来、龙成柳

  特写

  “2016年,我们解决了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笔头不能国产的问题。”座谈会上,省政协委员、广东真彩文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小喜刚开口,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事实上,关于这个小小圆珠笔头的议论已持续一年,引发出一连串的中国制造业之问:为何中国造不出圆珠笔头?核心技术和材料依靠进口制造业尴尬处境究竟为何?

  去年末,中国首次生产出国产圆珠笔头,终结了多年来圆珠笔头无法国产化的窘境。国产笔头问世的背后,这家广东的文具制造企业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去年6月,广东真彩文具研发出国内第一台能够生产圆珠笔钢珠的机床,加上太原钢铁研制出的不锈钢新型材料,中国第一个自主生产的圆珠笔笔头应运而生。

  5年后实现八成国产化

  “一个小小的笔头,其实是珠三角传统制造业的缩影。”黄小喜在座谈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以往,人们觉得中国能制造出飞机火箭,制造业很发达,“但仔细想想,很多小的核心零件都不是我们做的,原材料和技术都是别人的,像手机的芯片和玻璃,只是到东莞进行装配,留下的只是装配工的工钱,其他的什么都没有。”他感叹。

  圆珠笔的生产制造也折射出珠三角乃至全国制造业发展的困境。中国是制笔大国,但不是制笔强国,我国的制笔企业很多集中在低端的组装产业链,而笔头、墨水等关键部件,特别是精密制笔机械等关键设备依赖进口。

  “如果连这些核心材料都做不出来,制造强国从何而谈?”十年前,黄小喜带领他公司的团队,埋头攻克这个难题。2014年,真彩文具自主研发的笔头多工位加工机床最终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他介绍,使用国产化设备,真彩每生产一支零售价为一块多钱的笔,制造成本就会降低四五分钱,一年下来就是六七千万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成本能降低约40%。”黄小喜告诉记者。

  虽然做出了国产笔头,但黄小喜深知前路仍需努力。他说,目前国产笔头的产量仅占总产量的10%~20%,不过他对未来信心十足,“预计未来5年左右,我们使用国产圆珠笔笔头产量有望提高到总产量的80%,进而全面替代进口机器和原材料。”黄小喜说。

  全球视野配置资源

  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高珠三角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在黄小喜看来,珠三角制造业企业本身具有几大优势:一是成熟的制造业基础,二是强大的供应配套能力,三是广阔的市场与购买力。

  他认为,珠三角企业应该用全球视野进行资源配置。“像曹德旺到美国设厂,他的玻璃供给许多美国车,从制造成本、运输成本的角度,去美国是对的。”他解释,只有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其实让中国的企业取得竞争优势,让中国企业服务全球市场。“这样才是取得竞争优势的企业,而不是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

  对于推动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创新发展,他认为,尽管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为全国首位,广东仍面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和“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创新断层”困境。黄小喜说,应从创新模式、创新动力和创新文化方面进行建设。他建议,应构建人本化创新模式,实施全产业链创新战略。打下高房价与高地价形成的高创新成本的“拦路虎”,构建创新驱动动力支持体系,此外,开展“创新人”模范评比活动,塑造创新文化支持体系。

  声音

  1创新产业:

  让广东成为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在昨天的政协会议中,如何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创新产业成为其中一大关键词。

  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去年一年新增8000家,已经达到1.9万家。省政协常委、澳门森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梁树森认为,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是新形态下创新发展的优先路径。广东高新技术制造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品达到国际水平仅占了20%。但总体竞争力仍然偏弱。他建议,应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业的培育步伐,通过企业持续的改造、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等途径,实现制造产品向高端化发展,争取在“十三五”的末期实现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翻番。

  省政协常委、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邓飞其认为,广东应提高产业定位、承接产业优势,大力推行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从而提升产品定位,使广东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产业基地。他进一步指出,对于区域发展的布局,要根据广东省各地的发展水平进行布局,塑广东创新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

  2人才:

  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工匠”

  省政协常委、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梁昭贤坦言,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除了在广东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同时加强广东在技工院校方面的力量。他认为,做实体经济要弘扬工匠文化,通过技工学院与企业合作,与企业互动,进行定向培训。同时,加大力度进行人才引进,留住优秀人才,有好的机制和福利待遇,各方面都要跟国际接轨,对于世界一流的高端人才,要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尤其是好的软实力。

  梁树森则建议,应指导规划布局,加强职业技术的教育,大量培养高技术的人才,以全球视野,不拘一格,引进我省制造业发展的各种高技术人才。构建高技术人才高地。

  3科技:

  科技是振兴实体经济的“加速剂”

  振兴实体经济,要从科技入手!昨日,就如何振兴广东实体经济,引起科技界省政协委员的热议,有委员建议,科技是振兴实体经济的“加速剂”,广东要注意大力培育和引进科技人才,依靠科技人才和科技手段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省政协委员郭俊留意到,2016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提高到2.58%,技术自给率达71%,这说明经济发展良好趋势中,基础和动力来自科技力量和科技创新。在国际上,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多少,是衡量国家或者城市和地区的创新能力的标准,目前科研经费投入总量不少,广东基本进入创新经济行列。这相当于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加速剂”。

  郭俊认为,发展实体经济,就要走创新型经济之路,利用科技手段促进经济发展。他建议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对于创新型广东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很有帮助。

  4总部经济:

  设立央企南方总部振兴实体经济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广东今年要继续振兴实体经济,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中心体系,这与广东政协港籍委员陈丹丹今年提交给省政协《关于利用毗邻香港优势在广州规划设立央企南方总部的提案》不谋而合。

  来自香港的省政协委员陈丹丹认为,广东今年要继续振兴实体经济,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议广东和香港携手在广州南沙区打造央企布局新总部。

  陈丹丹说,广州的发展定位是“国家中心城市”,有着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央企对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产能、技术和资本输出,广州作为支点,理所当然。同时,广州通过近两年的结构性改革,创造了优越的营商环境。以南沙自贸区的建设为支点,推动经济领域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让央企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广州对地租成本的有效控制,也有效地保护了实体经济的产业生态链。

  推动广东制造业创新发展

  广州日报讯 (记者申卉、廖静文)昨日下午,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参加了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安排的“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广东制造业创新发展”专题座谈会,听取来自部分界别政协委员对加快我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省政协副主席姚志彬主持座谈会。

  委员们围绕完善政策配套、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降低企业负担、培育龙头企业、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徐少华表示,委员们的真知灼见为省委、省政府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希望省政协、各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继续积极建言献策,提高提案质量,多提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他要求各有关单位运用好提案办理成果,细分化解意见建议,及时转化为具体政策和工作措施。

  徐少华介绍了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采取的系列举措和取得积极成效,并分析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016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4.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4%;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48.8%和27.6%。

  徐少华指出,振兴实体经济、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相关部署要求,打造“广东制造”升级版,加快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强省转变。一是突出优化结构,提升发展层次。推进珠江两岸制造业错位协调发展和梯度转移,围绕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电子信息等突破产业链关键配套,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二是突出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三是突出融合引领,拓宽发展空间。着力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工业云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加快军地战略合作,引导一批企业进入军工科研生产领域。四是突出质量为先,提升品牌美誉。走以质取胜和品牌发展道路,大力提升制造业标准化水平,引导企业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五是突出绿色发展,形成低碳循环格局。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制造业,力争到2020年我省制造业主要产品单位能源资源消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六是优化政务环境,强化政策支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完善政策体系,降低企业成本负担,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